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来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快乐山社区位于某市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状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旁边正在建造五幢高层商品房,来了一批建筑工人。工人们每天都要穿过快乐山社区,来往于宿舍与工地之间。由于社区附近建筑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最近,快乐山社区连续发生3起入室盗窃事件,一些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的,有人建议把社区靠近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此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关乎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发动社区老人参与解决上述问题。 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社区矫正对象大勇,男,20岁。大勇10岁时父母离异,他一直随母亲生活。母亲一直忙于生计,无暇管教他。大勇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易冲动,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初中时大勇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后来上职校时因打群架被学校劝退,一直闲散在社区。前些日子,得知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大勇伙同一帮“兄弟”前往报仇,将人砍伤后被捕获刑,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与大勇交往中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情况时常常伴随着愤怒情绪出现,包括看不惯邻居的霸道,恼火母亲的唠叨,抱怨父亲不管他,厌恶民警的管教,不满昔日哥们的炫耀等。在与大勇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及充分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大勇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情绪问题处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和大勇一起商量设定一些测量愤怒的指标,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摔打东西、控制不住地发火、想打人等。在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前,社会工作者要求大勇记录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发生的原因、当时的情境、自己的反应等,以此作为评估依据。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继续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10.周内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介入前(7次、6次、8次),介入后(5次、6次、5次、4次、3次、2次、3次)。 以上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基线测量法,请说明什么是基线测量法,并结合案例说明基线测量评估的操作程序。
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