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战国中期,老子的“大音希声”肯定(),否定(),但也蕴涵着()的束缚、要求音乐体现()的合理因素;同时,道家主张无欲,反对纵欲,追求恬淡平和,与儒家主张节欲,倡导中正和平的思想有相近之处。
查看答案
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肯定了(),并明确要求音乐();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认(),规定音乐必须具有(),持有()的态度,而更接近儒家。
直到(),李贽发展了嵇康音乐美学中()的精神,才使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极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专著,其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如果说《乐记》是中国()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色彩。
试以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论著汉斯立克的()与《声无哀乐论》作一比较,前者作于()的西方,后者作于3世纪中叶的中国,,虽不如前者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但它先于()之前就提出了(),并得出了(),不能不说是一部天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