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王某系国内某公司(非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2013年12月的收入情况如下:(1)当月工资薪金收入8500元(已扣除"三险一金"等免税项目金额),全年一次性含税奖金收入20000元。(2)从所任职公司取得股息红利收入10000元。(3)从某杂志社取得发表一篇论文的收入2000元。(4)为某公司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取得一次性设计收入18000元。(5)购买福利彩票支出500元,取得一次性中奖收入15000元。(6)转让境内上市公司股票所得20000元。(7)转让自用住房一套,取得转让收入150万元,支付转让税费5万元,该套住房购买价为80万元,购买时间为2009年6月份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已知:(1)工资薪金所得的减除费用标准为3500元/月。(2)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稿酬所得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劳务报酬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均为20%。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1)~(5)小题。下列关于王某股票转让的个人所得税处理中,正确的是()。
A. 对股票转让所得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B. 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C. 王某股票转让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0000×20%=4000(元)
D. 王某股票转让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0000×20%÷2=2000(元)
查看答案
病历摘要:女性,26岁,工人。因1年来间断颜面及下肢水肿,2周来加重入院。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面部水肿,以晨起明显,伴双下肢轻度水肿、尿少、乏力、食欲不振。曾到医院看过有血压高(150/95mmHg),化验尿蛋白(+)~(++),尿RBC和WBC情况不清,服过中药,病情时好时差。1周前着凉后咽痛,水肿加重,尿少,尿色较红,无发热和咳嗽,无尿频、尿急和尿痛,进食和睡眠稍差,无恶心和呕吐。发病以来无关节痛和光过敏,大便正常,体重似略有增加(未测量)。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和肝肾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和月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高血压病患者。查体:T36.8℃,P80次/分,R18次/分,BP160/100mmHg。一般状况可,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咽稍充血,扁桃体(-)。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击痛,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Hb112g/L,WBC8.7×109/L,N72%,L28%,PLT240×109/L;尿蛋白(++),WBC0~1/HP,RBC10~20/HP,颗粒管型0~1/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3.0g;血BUN8.3mmol/L,Cr156μmol/L,Alb36g/L。(病例题)
课题:投入真情,注重评价的人文关怀 基本理念:有爱的评价、尊重人的评价能催化孩子心灵中的积极情感,使其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肤浅的评价、敷衍的评价、刺伤心灵的评价能拽住孩子心灵驰骋的缰绳,使其驻足不前。——陈思 案例描述:记得有位老师上语文课时,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他刚点到这个同学的名字,全班同学都笑着窃窃私语,那位同学也怯生生地看着老师,老师示意她往下读┄┄原来,她患有口吃,平时,很少有老师叫她朗读课文。有一个句子她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的一个“非”字丢掉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她却莫名其妙。那位老师就说:“由于你太紧张,丢了一个‘非’字。再来一遍,第四遍万一还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 她认真把这个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 于是老师又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她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就会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这简短的几句课堂对话,重新唤起了学生朗读的自信。老师积极而机智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巧妙地帮助学生解除紧张与不安,有利于小女孩战胜胆怯的心理。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点燃他们信心之火呢?。
患者男性,52岁,有肝硬化史。因"发热、咳嗽、咳脓痰伴呕吐、腹泻2天,神志模糊2小时"来院。查体:相对缓脉,左下肺散在湿啰音。WBC11×109/L,血钠125mmol/L。胸片:左下肺炎。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支原体肺炎
B. 病毒性肺炎
C. 军团菌肺炎
D. 真菌性肺炎
E. 浸润型肺结核
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一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一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结合本案例回答,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在上同一节画苹果的课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着什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