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和贝多芬一样也写作了9部交响曲,但他始终疑惑“谁能在贝多芬之后再做出些什么呢?”他的前几部交响曲,包括命名为“悲剧”的《第四交响曲》 (D,417,1816)都和海顿式古典风格的交响曲以及维也纳城市中优雅轻松而又质朴的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1822),和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1825-1828)成为舒伯特最具个性的作品,也是浪漫派风格交响曲的代表作。关于《第八交响曲》的情况,基本史实或基本事实是这样的:( )
A. 人们由于舒伯特手稿中保留着《第八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草稿,因此称它为“未完成”交响曲,而它却是作为一个完成了的作品于1822年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音乐协会,用以表示对协会接受他成为荣誉会员的谢意(直至1865年此作和此事才为人所知)。这部交响曲和同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11,1821 -1822)一样只有两个乐章,但与1824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风格气质绝然不同。
B. 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紧张不安,副部主题具有舒伯特特有的宽广悠长的旋律性质,而引子带有疑问阴郁的浪漫派典型色调,作为被贝多芬大大扩展了的奏鸣曲式展开部篇幅并不大,但却饱含着浓烈的激情。
C. 第二乐章是被一种宁静的情绪、虚幻的意境所环绕,利用和声的创造性手法,通过等音进行远关系调(升C等于降D)的转换。两个乐章尽情显示舒伯特对音色的敏感,管弦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被他赋予了鲜明的情感意义,这也是浪漫派作曲家所着意追求的境界。
D. 贝多芬的“欢乐颂”证明大师最终不放弃他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而舒伯特从他人生的开始就深深体会到“现在的一切都处于庸俗状态”,19世纪10-20年代奥地利沉闷压抑的政治气氛,使他“痛切地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是无所作为和空虚无聊的”。舒伯特尽管始终憧憬美好的未来,但似乎幻想与天国般的梦境才是生活中可以把握的,这部交响曲之所以“未完成”,可以设想为舒伯特无法在第二乐章之后,再加上人世的戏谑与欢乐。
查看答案
舒伯特的室内乐有许多精彩的作品,他曾表示要以室内乐的写作,打开通向交响乐的道路。下列关于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的表述有:( )
A. 早期的钢琴五重奏《鳟鱼》(D667,1819),四重奏《死神和少 女》(D8l0,1824-1826)都因用了熟悉的歌曲而得名,后者要比原来歌曲复杂得多,在第二乐章用了“死神和少女”的旋律作变奏的主题,而其他三个乐章都有非常激情的段落,末乐章的巨大冲击力似乎要为少女的青春生命做更顽强的抗争。
B. 《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D.929,1827),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带有贝多芬中期作品的风格,洋溢着热情和戏剧性,但其他都属于舒伯特的风格。第二乐章在固定音型基础上,动人心扉的主题由大提琴和钢琴依次陈述,令人想起《冬之旅》那寒夜孤独者的情境。但经过谐谑曲乐章之后的末乐章又回到舒伯特典型的乐观结尾,打起精神重新上路。
C. 最后一首室内乐作品《C大凋弦乐五重奏》(D956,1828),在弦乐四重奏基础上加了一把大提琴,它体现出舒伯特在和声上的大胆探索,四个乐章的调性安排突出体现出浪漫时期对色彩的关注。第一乐章C大调,第二乐章E大调-f小调-E大调,第三乐章C大调-降b小调,结尾时到b小调,再回到C大调,末乐章是C大调,它用一系列或近或远的调性转换来替换并突出主调性,使乐章间的关系更富活力也更紧密地连成一体。这部作品和他的C大调交响曲在风格上也有内在的联系。
D. 《小提琴、钢琴幻想曲》(D.934,1827)采用了扩展了的单乐章奏鸣曲式,传统的结构以舒伯特自由随想的方式得到了充实和发挥。《第九交响曲》是舒伯特少有的一部感情充沛而有力量的作品,虽然缺少贝多芬式的冲突矛盾,仍以美好的旋律和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取胜,但这部交响曲的勇气和真 诚实在是贝多芬感召下的昂扬奋起,舒曼在门德尔松1839年指挥初演这部C大调交响曲之后说:“这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因何而来?( )
A. 门德尔松、舒曼和肖邦同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其生活和创作盛期正值19世纪30-50年代,即欧洲政治舞台又一次形成革命高潮的时期,从推翻法国复辟王朝的1830年7月革命、1831年波兰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直到1848年欧洲范围的革命,都对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 初期浪漫主义思潮所裹挟的政治与宗教思想的消极因素,受到法、德先进艺术家的批判,1827年雨果为其戏剧《克伦威尔》所写的序言,明确提出“自然与真实”是浪漫主义的纲领,1833年海涅的《论浪漫派》,针对消极浪漫主义重新皈依基督教信仰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C. 以伯尔内(Borne Ludwig)、温巴尔格(Wienbarg)为代表的“青年德意志”,则猛烈抨击浪漫派的柔靡幻想及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德国的艺术家们包括门德尔松和舒曼在内,对德国现实中慵懒鄙俗、空虚无聊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以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自己的音乐评论和广泛的社会活动,为宣扬并发展德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而作出重要的贡献。
D. 肖邦作为波兰人,为西方文明和人类文化增添了特殊的光彩,他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又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音乐家,从肖邦在这个浪漫时代创作的作品开始,钢琴音乐不仅和闪耀的技巧糅合一体,更和激情、美与诗意相连。
1826-1829年间门德尔松到柏林大学听美学、地理和历史文献的课程,为纪念巴赫《马太受难曲》创作百年,1829年门德尔松亲自组织柏林歌唱学园排练并演出这部巨作,此时期还创作了管弦乐序曲《寂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1829-1835年间门德尔松去欧洲几次旅行,他领略了意大利、瑞士、苏格兰各具特色的风光,体验了巴黎、伦敦上层社会的沙龙和音乐生活,并且途经各地(包括德国的城市)时访问了著名的艺术家(英国的W.司各特爵士、德国的海涅以及伯尔内等),结识音乐家柏辽兹、肖邦、凯鲁比尼、马蒂尼,还有帕莱斯特利那的研究学者J,拜尼、音乐收藏家F.桑蒂尼等。在此期间继续与歌德来往,他常为70多岁的老人弹奏巴赫、贝多芬、韦伯和他自己的作品,门德尔松这一段丰富的经历使他终生受益,具体的体现有:( )
A. 不仅以优秀钢琴家及指挥家的身份四处演出,而且在游记中体现出门德尔松的丰厚修养。
B. 他以画笔和优美睿智的文字来描述一切见闻,并开始构思《苏格兰交响曲》(1830~1842)。
C. 完成了《意大利交响曲》 (1833)、《宗教改革交响曲》(1830-1832)、管弦乐序曲《赫布里德群岛》(《芬加尔山洞》1830)、《第一钢琴协奏曲》(1832)、《无言歌》(1834)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D. 因这一段丰富的经历所形成的音乐人文积淀和素养,实际上对于门德尔松此后所有的音乐创作及音乐活动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作品,比较突出的成就或特点有:( )
A. 门德尔松少年时代就开始创作交响曲,除去正式发表的5部以外,还有未发表的12部。《意大利交响曲》(A大调,Op.90)、《苏格兰交响曲》(a小调,Op.56)是其中最著名的。从外部特征看都是按照传统的4个乐章结构,但戏剧性交响曲已演化为宏大的风俗画卷,而且《苏格兰交响曲》像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要求乐章不问断地演奏。
B. 门德尔松用具有意大利和苏格兰典型特征的素材来描述他游历两地的不同印象,意大利意味着阳光、耀眼的白云、古罗马的废墟和朝圣的行列,民间舞蹈萨尔塔雷罗(近似塔兰泰拉)的欢快节奏与整个意大利节日般火热的气氛;苏格兰则是阴霾的天空、荒凉而庄严的城堡,充满浪漫迷蒙的意境和英雄史诗的回响,它将谐谑曲与惯用的慢板乐章位置调换(类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其主题采用了苏格兰特有的风笛与五声调式,尽管《苏格兰交响 曲》的构思先于《意大利交响曲》,但完成时已是1842年,整部交响曲带有更为阴郁而激情的色彩,除去苏格兰的自然风光特征外,应该说也是门德尔松自身更加成熟的生活体验所导致。
C. 《宗教改革交响曲》(d小调0p·107)是门德尔松为纪念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的“奥格斯堡信纲”三百周年而作,写于1829-1830年但出版是在门德尔松逝世之后,由于它在末乐章使用了德国新教众赞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突出了它为庆典而作的本意。
D. 在管弦乐作品中,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overture)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与19世纪初贝多芬为戏剧配乐所写的序曲不同(《科里奥兰》、《埃格蒙特》等)。这种体裁和舞台艺术无关,是专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写的管弦乐曲,融合了古典形式与浪漫风格,保留纯音乐的严格形式: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又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主题相连。门德尔松创作了7首标题性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