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下列哪些作品属于这一类型?( )
A. 《野玫瑰》
B. 《鳟鱼》
C. 《菩提树》
D. 《魔王》
舒伯特将 “声乐套曲”(1iedercyclus)的形式大大向前推进,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1816)要比舒伯特的《冬之旅》(1827)早10多年,作为套曲应该承认后者在内容与技巧上更加丰富而运用自如。主要表现在:( )
A. 连贯起来的24首短歌成为一组叙事的抒情音诗,一部音乐的戏剧。
B. 将一个冬夜离去的旅人孤寂凄苦的心情、对过去温馨甜美的回忆、现实处境的无情无奈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C. 其中,《菩提树》(Der Lindenbaum,5)、《春梦》(Fruehlingstraum,11),还有开篇的《晚安》(Gute Nacht)、第14首的《白发》(Der grise Kopf)、《虚幻的太阳》(Die Nebensonnen,23),及最后一首《老艺人》(Der Leierman)等曲,都有各自的诗情意境。
D. 写于1828年8-10月间的歌集《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1828,D .957)并不是声乐套曲,其中有6首选用海涅(Heine)的诗词,其中《地神》、《城市》、《海滨》和《幻影》就如同《冬之旅》一样,体现出一种深层心理刻画的特质,这是舒伯特最后两年作品中所独有的。其中,《幻影》(Der Doppelgaenger)被舒伯特自己称作“可怕的歌”,但也是舒伯特最凝练的歌。
舒伯特最凝练的歌《幻影》,具有如下特点:( )
A. 歌曲《幻影》没有旋律化的音调,结构不再对称,全曲建立在开始的4个和声动机(B-升A-D-升C)上。
B. 简洁的材料通过和声与调性的特殊处理,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巷中,孤独的旅人突然见到自己影子时的惊吓以至将悲痛欲绝的失常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C. 第41-63小节是歌曲的高潮处,属九和弦与降Ⅱ级拿波里和弦同时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接近结尾的低音半音上行及调性的大胆移动(b-升d-b),这种三级远关系转调的手法为舒伯特、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常用, 最后钢琴的后奏正是前奏那4个阴沉和弦的回应。
D. 用一个减四度的动机,代表忍辱负重的地神阿特拉斯,并在声乐旋律与钢琴织体中多次强调;以钢琴琶音织体的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朦的城市影象,也是人物凄怆心绪的映照。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 )
A. 舒伯特用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出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手段也如同结构原则那样要服从于诗词的多样性,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朴素、有时更像诗词的朗诵。
B. 和声具有激情或细腻的表现力,经常使用大小调间、主调和上下三级调间的转换对置。
C. 不同调的音或和弦彼此混用,不协和和弦或变化音突然出现,这些造成了音色的细微变化,突出了诗句情绪的骤然变化。
D. 钢琴伴奏的织体,在舒伯特的歌曲里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它不仅烘托情境和气氛,并与声乐部分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在舒曼的艺术歌曲里得到延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