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舒伯特最凝练的歌《幻影》,具有如下特点:( )

A. 歌曲《幻影》没有旋律化的音调,结构不再对称,全曲建立在开始的4个和声动机(B-升A-D-升C)上。
B. 简洁的材料通过和声与调性的特殊处理,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巷中,孤独的旅人突然见到自己影子时的惊吓以至将悲痛欲绝的失常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C. 第41-63小节是歌曲的高潮处,属九和弦与降Ⅱ级拿波里和弦同时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接近结尾的低音半音上行及调性的大胆移动(b-升d-b),这种三级远关系转调的手法为舒伯特、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常用, 最后钢琴的后奏正是前奏那4个阴沉和弦的回应。
D. 用一个减四度的动机,代表忍辱负重的地神阿特拉斯,并在声乐旋律与钢琴织体中多次强调;以钢琴琶音织体的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朦的城市影象,也是人物凄怆心绪的映照。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 )

A. 舒伯特用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出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手段也如同结构原则那样要服从于诗词的多样性,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朴素、有时更像诗词的朗诵。
B. 和声具有激情或细腻的表现力,经常使用大小调间、主调和上下三级调间的转换对置。
C. 不同调的音或和弦彼此混用,不协和和弦或变化音突然出现,这些造成了音色的细微变化,突出了诗句情绪的骤然变化。
D. 钢琴伴奏的织体,在舒伯特的歌曲里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它不仅烘托情境和气氛,并与声乐部分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在舒曼的艺术歌曲里得到延续与发展。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舒伯特歌曲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也反映在舒伯特其他体裁的作品中,他的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些忧郁感伤的色调,他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赋予节奏型织体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细腻的差别(或用表情符号、或通过乐器的不同音色)等等,不仅在钢琴作品中,也在交响曲与重奏作品中表现出来。
B. 舒伯特的钢琴创作包括奏鸣曲、幻想曲、特性小曲(即兴曲、音乐瞬间)、圆舞曲、连德勒舞曲和大量为二手或四手联弹的进行曲、嬉游曲和变奏曲等,其中特性小曲和一些舞曲是舒伯特为钢琴所做的特殊贡献。
C. 浪漫主义的审美观看重的是艺术的个性,并不以题材的英雄性及伦理价值或结构的宏伟来判断艺术的高低。舒伯特偏爱小品这种传达方式,因为它与音乐的情感性、个体性贴切吻合,这不仅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趋向,也为他创作音乐的动机与环境所限定,这些钢琴小品和他的歌曲一样是为他自己抒发情感而作,抒的是个人内心欢乐或悲愁之情,也是为他那相对狭窄的生活圈子里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作,因为只有他们能够理解并倾听舒伯特的诉说。
D. 虽然将一些小曲定名为“即兴曲”(impromptus,D899、D935,1827)或“音乐瞬间” (momensmusicals,D780,1823-1828)是出版商的主意,但舒伯特的乐曲确实是在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音乐瞬间》第二首(降A大调)中沉思遐想与突发即逝的冲动,与第三首(f小调)轻巧而精致的舞曲各具特色,即兴曲(D899)中第2首(降
E. 大调)或著名的第4首(降A大调)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小曲就像一幅幅精工细琢的诗情素描,舒曼、肖邦及李斯特的同类作品都受到舒伯特的影响。

幻想曲(fantasie)体现了舒伯特自己更为大胆的创造,下列表述与之不相关的是:( )

A. 《流浪者幻想曲》(D760,1822)的结构混合了多种因素,它以变奏曲为基础,将歌曲《流浪者》的旋律作为主题在各部分变化地出现,同时融人了奏鸣套曲多乐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自由无拘的气质和华丽的技巧,这首大型的《幻想曲》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冬之旅》一类作品的情绪和气质很不相同。
B. 奏鸣曲这种古典传统的体裁被舒伯特赋予新的浪漫气息,创作年代不确定的A大调奏鸣曲(D664,1819或1825),其主题有别于那种可作动机式展开的古典风格主题,它具有结构十分完整、柔和而亲切的歌曲性质。第二乐章类似一支遐想的抒情小曲,它与第一乐章的关系更像两首不同的歌曲旋律。第三乐章尽管以快速与欢快的舞曲作为终曲,但仍然不失优雅。
C. 即使是晚期的奏鸣曲也同样具有舒伯特的特殊魅力,降B大调(D960,1828)和c小调(D958,1828)奏鸣曲两首都是四个乐章的长大结构,前者带谐谑曲,后者带小步舞曲,注重悠长而绵延的旋律以及和声调性频繁的变换与意外进行。舒伯特的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一样,被有些音乐史学家认为过于松散不够严谨,温馨柔和的歌唱性旋律很难发展成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大型奏鸣套曲,但也许正是这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随意性,当今的钢琴家仍企图驾驭这些抒情幻想的动人篇章。
D. 《魔王》(Erlkoenig,歌德,1815,D.328),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以及钢琴自始至终地疾驰,以定型化织体、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境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舒伯特和贝多芬一样也写作了9部交响曲,但他始终疑惑“谁能在贝多芬之后再做出些什么呢?”他的前几部交响曲,包括命名为“悲剧”的《第四交响曲》 (D,417,1816)都和海顿式古典风格的交响曲以及维也纳城市中优雅轻松而又质朴的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1822),和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1825-1828)成为舒伯特最具个性的作品,也是浪漫派风格交响曲的代表作。关于《第八交响曲》的情况,基本史实或基本事实是这样的:( )

A. 人们由于舒伯特手稿中保留着《第八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草稿,因此称它为“未完成”交响曲,而它却是作为一个完成了的作品于1822年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音乐协会,用以表示对协会接受他成为荣誉会员的谢意(直至1865年此作和此事才为人所知)。这部交响曲和同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11,1821 -1822)一样只有两个乐章,但与1824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风格气质绝然不同。
B. 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紧张不安,副部主题具有舒伯特特有的宽广悠长的旋律性质,而引子带有疑问阴郁的浪漫派典型色调,作为被贝多芬大大扩展了的奏鸣曲式展开部篇幅并不大,但却饱含着浓烈的激情。
C. 第二乐章是被一种宁静的情绪、虚幻的意境所环绕,利用和声的创造性手法,通过等音进行远关系调(升C等于降D)的转换。两个乐章尽情显示舒伯特对音色的敏感,管弦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被他赋予了鲜明的情感意义,这也是浪漫派作曲家所着意追求的境界。
D. 贝多芬的“欢乐颂”证明大师最终不放弃他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而舒伯特从他人生的开始就深深体会到“现在的一切都处于庸俗状态”,19世纪10-20年代奥地利沉闷压抑的政治气氛,使他“痛切地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是无所作为和空虚无聊的”。舒伯特尽管始终憧憬美好的未来,但似乎幻想与天国般的梦境才是生活中可以把握的,这部交响曲之所以“未完成”,可以设想为舒伯特无法在第二乐章之后,再加上人世的戏谑与欢乐。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