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韦伯(Weber,1786-1826)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是以他的代表作《魔弹射手》确定的,()年这部歌剧在柏林的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奥作曲家就在探索自己的民族歌剧,尝试利用已有的德语歌唱剧形式写作,莫扎特的()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贝多芬的()1814年由韦伯指挥重新上演,此剧的德语对白及人道主义主题,使它成为德国民族歌剧的财富。真正属于19世纪浪漫精神的歌剧,要举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 (Undine,又译《水妖》),E.T.A.霍夫曼(Hoffmann,1776 -1822)的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它的音乐虽属传统风格,但选材却促使韦伯萌发写作《魔弹射手》的念头。同年(1816)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Ludwig Spohr,1784-1859)的() (Faust),施波尔的歌剧除去题材的选择,还尝试歌唱剧的形式,并利用和声手段增加其戏剧性,这对韦伯以至后来的瓦格纳都有影响。因此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与其说受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不如说是继续走()的路,它不是(),而是()。( )

    A. 1821;《后宫诱逃》和《魔笛》;《费德里奥》
    B. 1820;《费加罗的婚姻》和《唐璜》;《费德里奥》
    C. 《翁迪妮》;《浮士德》;霍夫曼、施波尔;英雄性的现实主题;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
    D. 《欧丽安特》;《奥伯龙》;霍夫曼、施波尔;抒情性的现实主题;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

    多选题

    歌剧《魔弹射手》一个突出的成是它的序曲,主要表现在:( )

    A. 韦伯有意识地运用主题、调性、和声、织体、音色等多方面的对比手法,使这首序曲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将逻辑严密的奏鸣曲式结构与歌剧的剧情结合起来,让幕前序曲预示全剧的冲突和结局。慢板引子暗示出两个世界,利用圆号的音色表现幽静的森林景色,定音鼓与黑管、大提琴低音区阴暗不祥的动机,即歌剧中萨米尔每次出现时的象征。
    B. 呈示部也基本是两个形象、两种材料的对置,主部和连接部与受到诱惑的马克斯相连,主部主题来自第一幕马克斯冲动而绝望的咏叹调:《是什么阴暗的力量把我缠住?》连接部用第二幕“狼谷”中炼造第7颗子弹,就是最后射向白鸽(阿加特灵魂)子弹的音乐材料,副部和结束部与纯洁真情的阿加特相连,副部主题采用第二幕阿加特虔诚的祈祷,结束部用的是同一段音乐的后半部分,即阿加特的激情倾诉:“我的心潮汹涌澎湃”。
    C. 展开部篇幅不长,基本是第一类材料的展开,象征阿加特的材料微弱而影绰地显现;再现部进行了特殊的变化处理,萨米尔动机代替副部出现,似乎印证最后一幕开启时的善恶未决,突然休止之后引入阿加特激情的主题作为结束部,象征歌剧的光明结尾。序曲中c小调属于萨米尔的世界,而阿加特与降E大调及尾声的c大调相连。
    D. 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如此紧密是韦伯《魔弹射手》所独有的,而且序曲里运用了“主导动机(Leitmotiv)”手法,以特殊的减七和弦象征萨米尔的魔力,并将这种动机含义贯穿整部歌剧。

    火星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