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fantasie)体现了舒伯特自己更为大胆的创造,下列表述与之不相关的是:( )
A. 《流浪者幻想曲》(D760,1822)的结构混合了多种因素,它以变奏曲为基础,将歌曲《流浪者》的旋律作为主题在各部分变化地出现,同时融人了奏鸣套曲多乐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自由无拘的气质和华丽的技巧,这首大型的《幻想曲》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冬之旅》一类作品的情绪和气质很不相同。
B. 奏鸣曲这种古典传统的体裁被舒伯特赋予新的浪漫气息,创作年代不确定的A大调奏鸣曲(D664,1819或1825),其主题有别于那种可作动机式展开的古典风格主题,它具有结构十分完整、柔和而亲切的歌曲性质。第二乐章类似一支遐想的抒情小曲,它与第一乐章的关系更像两首不同的歌曲旋律。第三乐章尽管以快速与欢快的舞曲作为终曲,但仍然不失优雅。
C. 即使是晚期的奏鸣曲也同样具有舒伯特的特殊魅力,降B大调(D960,1828)和c小调(D958,1828)奏鸣曲两首都是四个乐章的长大结构,前者带谐谑曲,后者带小步舞曲,注重悠长而绵延的旋律以及和声调性频繁的变换与意外进行。舒伯特的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一样,被有些音乐史学家认为过于松散不够严谨,温馨柔和的歌唱性旋律很难发展成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大型奏鸣套曲,但也许正是这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随意性,当今的钢琴家仍企图驾驭这些抒情幻想的动人篇章。
D. 《魔王》(Erlkoenig,歌德,1815,D.328),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以及钢琴自始至终地疾驰,以定型化织体、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境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