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年底,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发展,肖邦携带了一杯珍贵的祖国泥土,永远地离开了祖国。逗留维也纳期间,他得知华沙爆发了反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为之振奋不已,为未能参加这次神圣的民族斗争而遗憾。________(作品20)可能正是在这个时期构思或完成的。次年9月,在从维也纳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 得知起义失败、华沙陷落的消息,精神上陷人极大的悲愤和痛苦之中。据考证,____-- (作品10第12首,后人称之为“革命练习曲”)和____--(作品28第 24首)极可能就是在这种情感上受到极大震撼的情况下构思和完成的。与华沙时期的创作相比,肖邦的创作从内涵、情感的深度到风格、技法的新颖程度,均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在巴黎的19年,肖邦的音乐达到了高度的成熟,特别是从____年这7年间,是他的创作力最旺盛、成果最丰富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后3首________(作品3l,39,54)和4首________(作品23,38,47,52),后2首________(作品35,58),最富代表性的________(作品 40,44,53)、练习曲(作品25)、夜曲(作品37,作品48)、________(作品33,41,59)、即兴曲(作品53)以及幻想曲(作品49)等。巴黎时期创作的总的趋向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从纯粹抒情性的篇幅较小的体裁向较大型体裁的扩展。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更强烈的戏剧性力量和悲剧性冲突在更加庞大、复杂、充满动力性和内在张力的音乐结构中进一步进发出来,音乐时而充满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悲壮而豪迈;时而陷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时而又进入梦幻般的意境,清澈而宁静,在美丽朦胧的声音画面中,浮想联翩。肖邦音乐中的这种既____,又____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
查看答案
与西方音乐历史中绝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肖邦将一生的创作活动____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肖邦创作的与乐队合奏的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____。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具____的体裁。它来源于三种性格各不相同的三拍子波兰乡村舞曲:重音位置多变、力度较强、速度较快的____,缓慢平稳、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____,以及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第二小节末拍上的、轻盈飞快的____。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类具有浓厚的____情趣,另一类则有较多的____渗入。波罗奈兹舞曲是肖邦的____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与玛祖卡舞曲不同的是,它来源于历史上波兰贵族沙龙中用于____的音乐。____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____在肖邦的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体现了作曲家驾驭这类体裁创作的高超能力和才华。这类体裁的作品通常采用相当复杂和自由的曲式结构,篇幅宏大,主题材料之间有____,常有一种____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以此来适应和容纳____。肖邦的谐谑曲已完全超越了这种体裁原有的诙谐、轻盈的性质,而成为内涵严肃、极富____的音乐诗篇。肖邦的叙事曲作为另一类单章大型体裁乐曲,与谐谑曲不同的是它同____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具有某种____。在单章大型体裁的创作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的____)。无论在形式创造的新颖和独具匠心方面,还是在思想情感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这部作品都堪称是肖邦的单章大型体裁乐曲中的精品。在肖邦一生的创作中,奏鸣曲套曲体裁的作品不多。在仅有的三首奏鸣曲中,____)是最为优秀的成功之作。一般说来,奏鸣曲套曲的创作并不是浪漫派音乐家擅长的领域,但肖邦的这首奏鸣曲却是一部杰作。这部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套曲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它的____。
自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代开始,歌剧已经失去卢梭所提倡的简洁与朴素,而更加偏爱____的风格,从历史性政治性的题材到神秘奇特的中世纪传说,从惊险浪漫的情节到豪华宏大的场面,从雄伟的气势到激情动人的旋律,这种欣赏趣味并不因政权的更迭而有____,而且就在这种氛围中逐渐酝酿出30-40年代盛行的____风格。可以说歌剧这种体裁形式,最能体现19世纪上半叶法国人的审美情趣,如果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巴黎人谈论起“音乐”,多数指的是____。 巴黎这座城市也在19世纪的几十年间发展得更加繁荣,迅速成为一个豪华奢逸社交频繁的都市,而歌剧舞台的演出和音乐会是巴黎繁华音乐生活的集中地。组织演出的____,包括舞厅、游艺杂耍等各种娱乐场所的所有者,以及____的商人等等成为了新时代的主宰,____在这个时期迅速成熟,新的____逐渐成为控制巴黎音乐生活的经济来源及组织机构的巨大力量。凯鲁比尼的学生____ (Daniel Auber,1782-1871)创作的五幕大型歌剧____被视为法国大歌剧的开端:,,除宏伟的独唱重唱外,____在歌剧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切典型特征使____称这部歌剧为“戏剧界七月革命的先驱者”。
19世纪10-30年代法、德、英及欧洲其他国家都刮起____,以致韦伯、舒曼或俄罗斯的作曲家,都为自己民族的歌剧事业而批评过罗西尼,但罗西尼在自己意大利故乡始终被尊崇为伟大的作曲家,因为当“可怜的被奴役的意大利人被禁止说话,他们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述自己内心感情”的时候,罗西尼的歌剧能够传达出意大利人的心声。尽管他的创作没有威尔第早期歌剧那种鲜明的政治热情,而且对当时音乐生活的具体影响比较复杂,但他作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____其作用不可低估。在罗西尼之后贝里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创作,继续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为____的伟大成就作了铺垫和过渡。1813年2月的正歌剧《唐克雷迪》和3个月后创作的喜歌剧使罗西尼一跃成为意大利最负盛名的歌剧作曲家,《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是____年的作品,音乐史家经常惊叹罗西尼写作歌剧的速度,曾引用他的回忆提到《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仅用了两个半星期,第一幕用8天,第二幕用5天,其余数天用来完成总谱。它的音乐让听众充分领略罗西尼的机智、调皮与灵气,那轻松流畅的风格让人感觉全剧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实际上罗西尼非常注重并了解观众的趣味和需要,甚至注意到不同城市和剧院的区别,对于这部已被帕伊西埃洛写过而且当时还在演出的歌剧,罗西尼尽力使自己的新作具有更多的____,结果这部歌剧以典型的罗西尼风格征服了不同时代的听众,其精彩效果完全可以与30年前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相媲美。____,即不断地重复一定的音型造成逐渐增强的力度。罗西尼旋律的华丽和装饰有炫技之嫌而受到批评,实际上正是罗西尼从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开始,把____明确地写在乐谱上,以限制歌手____的陋习。但罗西尼十分了解并尊重当时观众的趣味,他对意大利人渴望____的传统习俗非常通融,在咏叹调或重唱的卡巴莱塔(cabaletta)部分允许歌者任意加花发挥。对重唱、合唱的表现力罗西尼也有清醒的认识,各种形式的重唱合唱在每一个场面里都有相当的篇幅和分量,把几位戏中角色联系起来将剧情推向高潮。以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作家伏尔泰的悲剧为蓝本的____ (Tancredi),是罗西尼第一部____的歌剧,它被誉为,其中最出名的唱段是谣唱曲“你为什么激动”及它的卡巴莱塔段落“心在微微颤动”,刻画出一个意大利冈都拉船夫那永不屈服的古老形象。罗西尼在创作了歌剧______(1829)之后再没有写歌剧。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的歌剧以____最为著名,除此之外,____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____的经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