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 “洛可可风格”一词来源于对装饰艺术中典雅精致、轻盈飘逸风格的描述。在音乐上的含义并不精确。主要指18世纪的法国音乐,尤其是古钢琴音乐和歌剧-芭蕾中的音乐,但佩格莱西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也被称为“意大利的洛可可风格”。
    B. “华丽风格”是指一种自由的和声式写法,与讲究严格对位、精心构思的巴罗克风格相异。“按18世纪理论家的各种解释,它的词义包括:明晰的织体、带常用终 止式的周期性乐句、随意装饰的旋律、简单的和声、不协和音的自由处理。”实际上“华丽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力十分接近,一方面反映出依旧延续着的贵族宫 廷趣味,即精雕细刻、优美典雅;一方面是对新兴的、更为轻快活泼音乐的风格概括。这一切在佩格莱西、加卢皮、萨马尔蒂尼的声乐或器乐作品里都有所反映。
    C. “情感风格”(或译“激情风格”)以C.P.E.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为代表。这种风格与巴罗克时期追求类型化的情感表现不同,它脱胎于“华丽风格”,但更注重内在的激情,避免过多外在的装饰。它于18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北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浪漫精神相连。
    D.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继续前古典时期音乐的一些新趋向,并显示出巴罗克风格已经完成转变过程,代之以主调风格为主导的总体特征。此时期的音乐语言精练、朴素、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维也纳大师们的创作,体现出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古典 音乐的经典范式。

    多选题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

    A. 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歌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存在。对乐队部分(序曲、间奏、伴奏), 歌唱部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及合唱),舞蹈与布景等各环节的处理上,“摒除一切因歌者的虚荣或作曲者的放纵而陷人的谬妄。”
    B. 对歌剧题材的处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即真正的人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艺术则要表现出崇高的理性与伦理的价值。力图将歌剧的各种表现手段融会一体,为此将一切多余的东西删除。让歌剧以其简洁、质朴、自然而令人感动。通过调性与音乐的性质对比,暗示并强化歌剧的戏剧性。
    C. 用由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过去歌剧常用的“清宣叙调”。吸取法国歌剧讲究语言、近似朗诵的写法,使宣叙调不再是一种完全游离于咏叹调的无足轻重的段落,而是与人物的动作、心绪联系更密切的组成部分。力避传统意大利正歌剧过度偏爱咏叹调,并往往使之沦为表情贫乏的程式的做法,让咏叹调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D. 恢复了古希腊悲剧中合唱(歌队)不可替代的作用。乐队写法吸取了18世纪管弦乐曲已经取得的成果,以乐队各声部明确的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乐队除加强了序曲的表现力之外,其作用还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及人物内心情感的烘托中。使歌剧中的芭蕾舞与剧情、人的处境和情感相符合。

    多选题

    音乐的专业术语中,“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18世纪逐渐形成的“奏鸣曲”(sonata)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着();而“奏鸣曲式”(sonata-form)则是指“奏鸣曲”体裁内部所采用的结构曲式,当第一乐章采用时,通常被称为(),其他各乐章也常使用奏鸣曲式或其他曲式。在“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等器乐形式中,所采用的乐章结构曲式与()基本相似。作为器乐的一种体裁类型,“奏鸣曲”经过了巴罗克时期的()的大量创作实践,到前古典时期已趋成熟。巴罗克时期的独奏奏鸣曲多为()而作,前古典时期的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 (羽管键琴或钢琴)作品中。新时期的作曲家渴望与公众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力图通过器乐表达更多的个人情感,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独奏奏鸣曲,而这同样是业余爱好者为自己消遣娱乐首选的形式。C.P,E.巴赫、D .斯卡拉第、D·阿尔贝蒂等人的创作成为此时期独奏奏鸣曲的代表。

    A. 调性、速度、情绪;内在的逻辑关系;“奏鸣曲式快板”; “奏鸣曲”
    B. 调性、速度、情绪;内在的逻辑关系;“奏鸣曲式快板”; “奏鸣曲式”
    C. 三重奏鸣曲及独奏奏鸣曲;提琴、长笛;键盘乐器
    D. 四重奏鸣曲及室内奏鸣曲;提琴、长笛;吹管乐器

    火星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