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大击穿电场属于非本征击穿 B. 最大击穿电场属于本征击穿 C. 非本征击穿由缺陷、杂质引起 D. 本征击穿由SiO2厚度、导热性、界面电荷等决定 E. SiO2层越薄、氧化温度越低,击穿电场越高。
A. Ga、Na、Cu在SiO2中扩散速度较快 B. Au在SiO2中扩散速度较快 C. Au在Si中扩撒系数很大,可以在Si表面或Si/ SiO2界面扩散到Si中。 D. Ga、Na、Cu在Si中扩撒系数很大,可以在Si表面或Si/ SiO2界面扩散到Si中。
A. 二氧化硅膜中的杂质可分为网络形成杂质和网络变形杂质。 B. 网络变形杂质是指取代硅氧四面体中硅的位置的杂质,原子半径与硅接近或略小,主要有3 、5族的P、B等杂质。 C. 网络形成杂质是指占据网络间隙和孔洞部位的杂质,碱金属就属于此类杂质,钠是氧化层中最常见杂质。 D. 添加硼促使网络强度减弱,同时降低氧化层的软化温度;添加磷促使网络强度增大。
A. 氧化剂从主气流穿过滞留层扩散到SiO2表面 B. 氧化主要通过扩散和化学反应完成。 C. 氧化剂和硅一起扩撒到达SiO2表面发生化学反应 D. 氧化时硅衬底被消耗,生长1μm厚SiO2 约消耗0.44μm厚Si。
A. 减少钠离子沾污 B. 提高SiO2/Si 界面质量 C. 提高氧化速率 D. 抑制氧化堆垛层错
A. K<1,在SiO2/Si界面杂质向Si内扩散,Si表面杂质浓度高,堆积。 B. K>1,在SiO2/Si界面杂质向Si内扩散,Si表面杂质浓度高,堆积。 C. K<1,在SiO2/Si界面杂质向SiO2内扩散,Si表面杂质浓度低,耗竭。 D. K>1,在SiO2/Si界面杂质向SiO2内扩散,Si表面杂质浓度低,耗竭。
A. 台阶法 B. 椭圆偏振光法和双光干涉法 C. 腐蚀法和铜镀法 D. 电容法和比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