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理解学生表达的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 B. 理解自己表达的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 C. 理解学生未表达的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 D. 不仅在于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更在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了满足。
A. 希望教育 B. 感恩教育 C. 心理弹性教育 D. 心理资本建设
A. 要增加师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B. 挖掘积极的人格特质 C. 要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 D. 要感悟和追求人生意义
A. 回想 B. 品味当下 C. 预期 D. 梦想
A. 同他人分享 B. 沉浸专注 C. 自我激励 D. 细数幸运
A. 在认知上,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负面的事件中移开,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有意义的一面。 B. 在行为上,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自身优点时,会带来投入和沉浸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发挥自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C. 从意义上,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如何在学习、爱、生活、友情等中去使用自己的显著优势。
A. 自我暴露和数据收集 B. 发展出归属感 C. 信任和被信任 D. 出对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觉察
A. 可以无时间限定 B. 教育发展性 C. 有共同目标 D. 长期化的
A. 理论部分 B. 经验部分 C. 技术部分 D. 观察部分 E. 督导部分
A. 识别和利用:要主动识别受教育者本身所固有的潜在积极品质并加以利用。 B. 生命的成就感与满意感并不是来自于对自身功能的查漏补缺,它应该源于标志性品格的建立与利用。 C. 若能在对青少年实施教育时,注意塑造积极人格,是能显著减少和有效预防青少年问题心理与问题行为的。